lucky本願山彌陀講堂建築特色:

 

p8

picasa按下照片前往google相簿

 

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

攝影:劉煜仕 、阮偉明 、王錫山 、高源彬

寺廟─人間道場

與世連接的淨土

 

寺廟─精神性─中軸對稱、院落層次

傳統寺廟的空間配置,以中軸對稱的方式,序列地配置其院落關係:山門─庭院─大殿─庭院─講堂─庭院─禪房,其空間層層分明,而本案亦在整體的空間配置上依此中軸精神,依序排列空間:廊(山門)─庭院─大殿─庭院─殿。

 

人間─機能性─彈性、經濟

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,因此講堂必須同時滿足生活與弘法的多樣化機能。在設計之初,試著將服務空間(廁所、樓梯及設備空間)與主要空間區別開來,讓空間能夠隨使用者所需而彈性調整,使空間在使用上更為自由及經濟;同時,用「橋」之建築元素來聯繫此兩者不同屬性的空間,隱喻世俗與佛性的過渡及轉換。

 

連接─INBETWEEN─互即互入

弘法要接眾,要「接眾」就要先「融眾」,融入既有涵構與周圍環境。因此,在外部迴廊的部分,延伸對應道路對側的騎樓柱,不僅延續了都市街景,同時避免「屋角」的風水忌諱。

 

淨土─永恆、寰宇─無邊光、無量光

引用淨土宗「無量壽經」中─無邊光、無量光的精神來展現弘道場景,更試圖呈現無量壽佛之極樂國土─金剛為幢,琉璃為地。

運用玻璃磚雙面玻璃對光線折射後所產生的特殊效果,在日間,陽光漫射進入莊嚴的大殿,塑造出沉靜明亮的空間感,加上大殿內萬佛牆的兩相映照,透過燈光的巧妙運用,配合周邊環繞建築的水池反射,在無形中形成無邊無際之空間感。此空間場景反映著《阿彌陀經》內所提的:「極樂國土,有七寶池,八功德水,充滿其中。」而給予都市居民光明安定之精神意象。透過傳統佛教空間的轉化操作,結合佛法精神,使本案成為都市中另一個心靈依歸的場所。

(文:戴育澤)

獲獎:遠東建築獎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
連絡我們
 

show bar
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