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ucky曇鸞大師:

 

title_icon曇鸞大師 淨土相關文獻:

*若無法以瀏覽器開啟pdf檔,請於Download圖樣上按滑鼠右鍵,選"另存目標""鏈結另存新檔"即可。

作者

年代

著作

說明

格式

下載

 

曇鸞

 

476-542?

 

《往生論註》上卷

 

註菩提流支所譯之世親著《往生論》,倡導西方淨土之「仰仗他力」及「彌陀本願功德」。

 

 

 pdf

 

sutra_p7_01.pdf

 

曇鸞

 

476-542?

 

《往生論註》下卷

 

註菩提流支所譯之世親著《往生論》,倡導西方淨土之「仰仗他力」及「彌陀本願功德」。

 

 

 pdf

 

sutra_p7_02.pdf 

 

曇鸞

 

476-542?

 

《讚阿彌陀佛偈》一卷

 

195頌,依無量壽經,對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依、正莊嚴功德加以讚仰。

 

 pdf

 

sutra_p7_02.pdf

 

 

title_icon曇鸞大師略傳:

曇鸞祖師中國大同府雁門(今山西省代縣)人,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(西元四七六),家近五臺山,慕其神跡故,年未十五便發心出家。神智高遠,三國知聞,洞曉眾經,獨步人外;特於四論系(龍樹菩薩所著之中論、百論、十二門論、大智度論,此四論皆是鳩摩羅什譯)之學,造詣甚深,後世謂之四論宗學者。

中年後發心註解《大集經》,中途染病,權且停筆,四出求醫。行至秦陵,上望青霄,忽見天門洞開,六欲階位,上下重複,歷然齊睹,瞬目之間,疾乃隨愈。便欲續注《大集經》,繼而思惟:人命危脆,旦夕無常,宜先學長壽不老術,使身體強健,方可長久住世,大弘佛法。乃前往金陵(南京)謁梁武帝,拜訪陶弘景(亦名陶隱居,西元四五六~五三六),求諸仙術;陶禮接之,欣然與之仙方十卷。

歸途行至洛陽,遇北天竺菩提留支三藏,鸞祖問:「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,勝此土仙經者乎?」留支唾地警曰:「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!縱得長年,少時不死,終更輪回三有。夫長生不死,吾佛教始有之。」即以淨土經書授之曰:「此大仙方,依而行之,長得解脫,永離生死。則三界無復生,六道無復往;盈虛消息,禍福成敗,無得而至。其為壽也:有劫石焉,有河沙焉;河沙之數有極,壽量之數無窮。此吾金仙氏(佛為大覺金仙,非一般神仙。)之長生也」。鸞祖一聞,豁然深悟,遂焚仙經,並舍四論講說,專精淨土,時年五十三歲;繼承龍樹菩薩《易行品》及天親菩薩《淨土論》思想,造《淨土論註》、《往生論註》,自行化他,流靡弘廣。南朝梁國天子蕭王恒向北禮,稱曇鸞菩薩;而魏朝皇帝重之,號為神鸞,下敕令住並州大岩寺,晚年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;時往介山之陰,聚徒蒸業,今號鸞公岩。於魏之興和四年(西元五四二)往生,壽六十七。

臨終前夕龍樹菩薩現身來告其期曰:「吾龍樹也,所居淨土,以汝同志,故來相告。」鸞祖曰:「何以教我?」龍樹菩薩說偈曰:「已落之葉不可更附枝,未束之粟不可倉中求,白駒過隙不可暫駐。已去者不可返,未來者不可追;現在今何在,白駒難可迴。」說已不見。鸞祖妙達言旨,知是告終,即半夜內發遣使者,遍告諸村白衣弟子,及寺內出家弟子,可三百餘人,一時雲集。鸞祖沐浴,著新淨衣,自執香爐,正向西坐,教誡大眾言:「地獄諸苦,不可不懼;西方淨土,不可不欣。」遂與大眾向西同音,高聲念佛而往生。此時僧俗,皆見旛花映院,多聞異香天樂。

留支三藏授與曇鸞祖師之淨土經典究為何經?唐之道宣律師謂《觀經》,明之雲棲大師謂《阿彌陀經》,日本法霖法師謂《無量壽經》,而東大寺傳承之三論系譜謂之《淨土論》;各說不同,頗難認定。然而考查歷代三藏法師悉皆翻譯與己有緣經論,以此經論為弘揚依據;又從鸞祖所撰《淨土論註》考之,則留支三藏所授佛典恐非淨土三部經,而正是天親菩薩之《往生論》。

        曇鸞祖師之著書,始自《大集經》 (未完),並及於醫術、道教之書,然此等書籍皆失傳,唯淨土教理之書三部流傳於世,即:

一、《往生論註》二卷

二、《讚阿彌陀佛偈》一卷

三、《略論安樂淨土義》一卷

其中(一)是《往生論》之註,(二)是讚阿彌陀佛之誦偈,(三)是略論淨土。然第三之《略論安樂淨土義》一書,是否鸞祖真撰,疑點頗多,故後之淨土大德,甚少引用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

show bar
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