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ucky淨土釋疑

title_icon問答51~60

編號

 

問與答

 

51

 

問:或言「不論信疑,念佛皆生彌陀報土」,此說正見嗎?

 

文/釋信願

答:此說非正見,萬不可依,違佛言故,悖祖語故。蓮池大師《阿彌陀經疏鈔》言:「往生淨土,要須有信;千信即千生,萬信即萬生;信佛名字,諸佛即救,諸佛即護。心常憶佛,口常稱佛,身常敬佛,始名深信。任意早晚,終無再住閻浮之法。此策發信心,最為切要也。」

 

依法論法,若無彌陀不可思議願行功德成就,何來六字洪名?何有彌陀淨土?是故,彌陀教法,在因為四十八願,在果為六字洪名。彌陀四十八願中選取念佛一行,以令眾生信稱得生,唯在第十八念佛往生願。

 

第十八願因願文法藏菩薩誓言: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;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

 

第十八願成就文釋迦如來釋言:「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;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

 

因願文與成就文,兩相對照,即:「設我得佛」對「聞其名號」,「十方眾生」對「諸有眾生」,「至心信樂」對「信心歡喜」,「欲生我國」對「願生彼國」,「乃至十念」對「乃至一念」,「若不生者」對「即得往生」,「不取正覺」對「住不退轉」。

 

故知,第十八願之念佛乃建立在信心之上,意即信因願念果號,在心言信,在口言念,信行一致,內外一如,一體兩面,不可分離。茲引淨教經論以論念佛信疑之別:

 

如《無量壽經》言:「於此諸智,疑惑不信;然猶信罪福,修習善本,願生其國。此諸眾生,生彼宮殿,壽五百歲,常不見佛,不聞經法,不見菩薩、聲聞聖眾,是故,於彼國土,謂之胎生。」故知,疑惑佛智念佛,胎生淨土,往生化土,經文既言,生彼宮殿,壽五百歲,不見三寶,怎麼可能往生報土?

 

又《大寶積經‧無量壽如來會》言:「若有眾生,斷除疑悔,積集善根,希求佛智,乃至廣大智,信已善根。此人於蓮花內,結跏趺坐,忽然化生,瞬息而出。」故知,斷除疑悔,即明信佛智念佛,方能化生淨土,往生報土。

 

又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言:「其有最後聞阿彌陀如來名號,讚說之者,信不狐疑,當起敬心,至意念之,如念父母。」故知,聞阿彌陀如來名號,必須信不狐疑,此是釋迦如來勸信。

 

又《阿彌陀佛根本祕密神咒經》言:「若有眾生,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,歡喜踴躍,至心稱念,深信不懈,於現在身受無比樂,或轉貧賤獲得富貴,或得果免宿業所迫病患之苦,或轉短命得壽延長,或怨家變恨得子孫繁榮,身心安樂,如意滿足。如是功德,不可稱計。」故知,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,至心稱念,必須深信。若是念佛不論信疑,經文何必說深信不懈?

 

又《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》言:「是故十方世界一切有情,聞信其名號功德,即時入正定位,生清淨安樂佛國。」故知,聞信其名號功德,此是釋迦如來勸信,既言聞信其名號功德,意即不可狐疑名號功德。

 

又《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》言:「若有眾生,深信是經,念阿彌陀佛,願往生者。」故知,深信是經,此是釋迦如來勸信,由經文得知,深信在前,念佛在後,信行因果,心信口念。

 

又《十方千五百佛名經》言:「阿彌陀佛:聞名,一心信樂,誦念歡喜,得無量福,離三惡道,臨終至念,佛自來迎。」故知,一心信樂,此是釋迦如來勸信,由經文得知,聞阿彌陀佛名號,一心信樂在前,誦念歡喜在後,因此念佛之行是信心歡喜而生,其意甚明。

 

又龍樹菩薩《十住毘婆沙論‧易行品》言:「若人種善根,疑則花不開,信心清淨者,花開則見佛。」故知,此言疑心念佛,感召蓮花不開;信心念佛,感召花開見佛,信疑因果不同甚明,此是龍樹菩薩勸信。

 

又道綽禪師《安樂集》言:「又問曰:若人但稱念彌陀名號,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得往生者, 然有眾生稱名憶念,而無明猶在,不滿所願者何意?答曰:由不如實修行,與名義不相應故也,所以者何?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、是為物身。復有三種不相應:一者信心不淳,若存若亡故;二者信心不一,謂無決定故;三者信心不相續,謂餘念間故。迭相收攝,若能相續,則是一心;但能一心,即是淳心。具此三心,若不生者,無有是處。」故知,依道綽禪師之意,信心念佛方為如實修行,與彌陀名義相應,具足信心,不生報土,無有是處。

 

又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言:「修因正念,不得雜疑。雖得往生,含花未出,或生邊界,或墮宮胎;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花三昧,疑障乃除,宮花開發,身相顯然,法侶攜將遊於佛會。」故知,此文顯明雜疑,生彼國土,含花未出,疑障除後,蓮花即開,此是善導大師勸信。

 

又印光大師《文鈔正編》覆鄧伯誠居士書言:「淨土法門,若信得及,何善如之?若己智有不了,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,斷不可有一念疑心。疑則與佛相背,臨終定難感通矣。」故知,修學淨土法門,若信得及即是大善,印光大師殷勸「仰信諸佛諸祖誠言,斷不可有一念疑心」可謂悲心至極,此是印光大師勸信。

 

52

 

問:何謂念佛三昧,一定要證得三昧才能往生嗎?

 

文/釋信願

答:念佛三昧,亦名一行三昧,亦名諸佛現前三昧,即觀佛之相好或稱念佛名之三昧。念佛是起行修因,三昧是功深入定。念是能念之心,佛是所念之境,眾生心念塵勞,故常妄想紛飛;若能攝心念佛,從有念歸於無念;內心不起,外境不牽,內外寂然,即心是佛,心佛不二,謂之念佛三昧。

 

三昧,據慧遠大師《大乘義章》釋言:「言三昧者,是外國語,此云正定。心體寂靜,離於邪亂,故曰三昧。」三昧是通名,通於一切三昧,念佛三昧是別名,別於其他三昧。

 

三昧,又作三摩地、三摩提,梵語三昧,此言正定,亦言正受。正定者,別於凡夫之不定,與外道之邪定;唯依佛法所修,真心體寂,自性不動,證得三昧,方名正定。正受者,別於邪受,正受所觀之法,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言:「言正受者,想心都息,緣慮並亡,三昧相應,名為正受。」

 

若念佛未成三昧,乃信解行證之「行」,是因行之念佛三昧,尚未入定見佛;若念佛已成三昧,乃信解行證之「證」,是果成之念佛三昧,已可入定見佛。如《觀經》言:「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,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;一一好中,復有八萬四千光明;一一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其光相好,及與化佛,不可具說,但當憶想,令心明見。見此事者,即見十方一切諸佛,以見諸佛故,名念佛三昧。」

 

十方機類,善惡根器,千差萬別,然則,彌陀接引眾生,平等無差,三根普被,念佛往生願誓言「乃至十念」即為明證,「乃至」二字,彰顯大悲之至極,攝受臨終與平生之機,上盡一形,為報謝佛恩之一生念佛;下至一念,為決定往生之一念信受。

 

廣泛言之,乃至十念,即不論任何人,不論做何事,不論在何時,不論身何處,不論用何心,不論以何法,不論遇何緣,不論唱何調,不論念多少,念佛眾生無機不攝,彌陀慈父無一不度,此為法藏菩薩發願之本心。

 

53

 

問:阿彌陀佛是何教法?

 

文/釋信願

答:阿彌陀佛教法,一般而言通稱淨土法門。中國淨土宗,自東晉初祖慧遠大師以迄清末民初十三祖印光大師,大約一千五百餘年來,始終昌盛,綿延不息。各朝時期不乏緇素大德致力弘通,論其宗旨、道風、修持、專雜,各有不同。淨土經論之註疏,不下數百部,其體系脈絡、思想見解,或偏依宗門,或注重教下;或疏離本願,或強調佛力;或主張雜行,或提倡專念;彼此解行,差異很大。

彌陀教法,乃依釋迦如來所說之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而成立。世尊入滅之後約九百年,天親菩薩造《往生論》、馬鳴菩薩造《大乘起信論》、龍樹菩薩造《十住毘婆沙論·易行品》,讚述淨土三經要義,弘傳此宗。

因此,彌陀教法,可謂如來一代時教之別談,究竟暢佛本懷之真言;亦是三世諸佛度生之要道,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。是故,諸經佛言,處處指歸;諸論祖語,代代倡行。

論其教理,則統攝一代時教之玄言,如《省庵法師語錄》云:「八萬四千法藏,六字全收;一千七百公案,一刀斬斷。」

論其攝機,則廣包三聖六凡之群萌,如《印光大師文鈔》云:「所說法門浩若恆沙,就中求其至圓至頓,最妙最玄,下手易而成功高,用力少而得效速,普被三根,統攝諸法,上聖與下凡共修,大機與小根同受者,無如淨土法門之殊勝超絕也。」

論其修法,則概括老少簡易之起行,如惟則禪師《淨土或問》云:「良由淨土教門,至廣至大;淨土修法,至簡至易。」

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云:「是故今時,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,唯可深信佛語,專注奉行;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,以為疑礙,抱惑自迷,廢失往生之大益也。」

是故,欲正確無誤理解阿彌陀佛是何教法,必須遵依佛經釋尊所言,方能真實做到「唯可深信佛語,專注奉行」,下列援引佛經佐證,悉數為釋迦如來所言:

一、彌陀教法是佛力之教:

據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云:「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,如來今者,為未來世一切眾生,為煩惱賊之所害者,說清淨業。善哉韋提希!快問此事。阿難!汝當受持,廣為多眾,宣說佛語。如來今者,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,觀於西方極樂世界,以佛力故,當得見彼清淨國土,如執明鏡,自見面像,見彼國土,極妙樂事,心歡喜故,應時即得無生法忍。佛告韋提希:汝是凡夫,心想羸劣,未得天眼,不能遠觀;諸佛如來,有異方便,令汝得見。時韋提希白佛言:世尊!如我今者,以佛力故,見彼國土;若佛滅後,諸眾生等,濁惡不善,五苦所逼,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?」

此經言韋提希是凡夫,心想羸劣,未得天眼,不能遠觀;以釋迦如來之佛力故,見彼國土。韋提希雖是凡夫,尚在釋迦佛世見佛,仰仗佛力方能見彌陀淨土。我輩凡夫生在釋迦末法,去聖時遠,欲生彌陀淨土,豈能不仰仗彌陀佛力而能往生淨土?

二、彌陀教法是難信之法:

據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佛語彌勒:如來興世,難值難見;諸佛經道,難得難聞;菩薩勝法,諸波羅蜜,得聞亦難;遇善知識,聞法能行,此亦為難。若聞斯經,信樂受持,難中之難,無過此難。是故我法,如是作,如是說,如是教。應當信順,如法修行。」

此經與《阿彌陀經》為同部經典,《無量壽經》稱大本,《阿彌陀經》稱小本。此二經之經末同言彌陀教法是難信之法。如來一代時教,唯此念佛一法,易行而難信。其難乃就法而言,彰顯法門之易行功高,非九界自力所能知,故言難信。言其難者,略有四義:一者讚歎法門之深妙廣大,二者表彰契機之無所不攝,三者別顯易往之殊勝法益,四者規勸聞者之應當信受。

三、彌陀教法是大乘第一法門:

據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云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聞無量壽佛名號,發一念信心,歸依瞻禮,當知此人,非是小乘,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。」

此經乃《無量壽經》之宋譯本,趙宋時代法賢大師所譯,經文既言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聞無量壽佛名號,發一念信心,歸依瞻禮,當知此人,非是小乘,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。」由此可知,無量壽佛名號是大乘第一法門,聞信無量壽佛名號之念佛人是釋尊法中第一弟子。

四、彌陀教法是廣大微妙法門:

據《大寶積經·無量壽如來會》云:「汝阿逸多!我以此法門及諸佛法,囑累於汝,汝當修行,無令滅沒。如是廣大微妙法門,一切諸佛之所稱讚,勿違佛教而棄捨之,當令汝等獲不善利,淪沒長夜,備眾危苦。是故我今為大囑累,當令是法,久住不滅,應勤修行,隨順我教。」

此經乃《無量壽經》之唐譯本,唐朝時代菩提流志大師所譯,此經 言:「彌陀教法是廣大微妙法門」。彌陀教法廣度三聖六凡,上至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罪人,無機不攝,萬無漏一,豈非廣大?善導大師《觀念法門》云:「乃由彌陀本願力故,女人稱佛名號,正命終時,即轉女身,得成男子;彌陀接手,菩薩扶身,坐寶華上,隨佛往生,入佛大會,證悟無生。」豈非微妙?

五、彌陀教法是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:

據《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》云:「阿彌陀佛名號,具足無量無邊、不可思議、甚深秘密、殊勝微妙、無上功德。所以者何?「阿彌陀佛」三字中,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一切諸菩薩、聲聞、阿羅漢,一切諸經、陀羅尼、神咒、無量行法。是故,彼佛名號,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,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,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。」

此經言:「彼佛名號,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。」故知,彌陀教法是無上之法、真實之法、至極之法、大乘之法。

六、彌陀教法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:

據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云:「又舍利子,如我今者,稱揚讚歎無量壽佛、無量無邊、不可思議佛土功德。如是東方亦有現在不動如來、山幢如來、大山如來、山光如來、妙幢如來。如是等佛,如殑伽沙住在東方,自佛淨土,各各示現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周匝圍繞,說誠諦言:汝等有情,皆應信受如是《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》。」

此經釋尊自言經題為《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》,「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」屬法,即經中所言稱揚讚歎彼土二報莊嚴及稱名往生,皆是彌陀大悲願力不可思議功德所成就故。「一切諸佛攝受」屬機,即是聞此法深生信解者,諸聖冥加,攝受不捨,定生彼土,位登不退,證悟菩提。

 

54

 

【四十八願問答】 問:四十八願只言念佛教法嗎?

 

答:彌陀法門,四十八願,攝事理以無遺,統宗教而無外。據《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》云:「阿彌陀佛三字中,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一切諸菩薩、聲聞、阿羅漢,一切諸經、陀羅尼神咒、無量行法。」故知,彌陀名號含蓋一切經、咒、無量行法。

又《印光法師文鈔續編》靈巖山篤修淨土道場啟建大殿記云:「是知:淨土法門,其大無外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九界眾生,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。十方諸佛,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。一切法門,無不從此法界流;一切行門,無不還歸此法界。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眾生,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。」故知,彌陀教法乃一切佛法之總持法門。

又道隱法師《無量壽經甄解》云:「五濁之世,造惡之時,聖道一種,今時難修,其難非一。特此一門,至圓極頓。且由其簡易直捷,則出世之正說,偏在斯經。一代所說歸此經,如眾水歸於大海。……由此言之,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《華嚴》之典,一大事因緣以成《法華》之教,亦唯為此法之由序。」

此謂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之導引,《無量壽經》所說四十八願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。《華嚴經》末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是其明證。故世尊於《大寶積經·無量壽如來會》云:「如是廣大微妙法門,一切諸佛之所稱讚。」言廣大微妙者,即該羅八教,圓攝五宗,含該三藏法典,總持一切法門也。

 

55

 

【四十八願問答】 問:四十八願統攝何種行持?

 

答:道綽禪師《安樂集》判佛一代教為聖道、淨土二門,聖道即萬善諸行法門,淨土即念佛往生法門。而彌陀四十八願,攝機萬無漏一,故十方眾生,造何生因,行何法門,專雜不論,聖淨不分,一律濟助,如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云:「十方眾生,乃至十念。」

又如第十九修諸功德願云:「十方眾生,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。」

又如第二十繫念定生願云:「聞我名號,繫念我國,植諸德本。」

又如第二十二還相迴向願云:「遊諸佛國,修菩薩行……現前修習普賢之德。」

又如第二十九得辯才智願云:「若受讀經法,諷誦持說。」

又如第三十二國土嚴飾願云:「菩薩聞者,皆修佛行。」

又如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云:「常修梵行,至成佛道。」

又如第三十七人天致敬願云:「歡喜信樂,修菩薩行。」

又如第四十二住定供佛願云:「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。」

又如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云:「歡喜踴躍,修菩薩行。」

又如第四十六隨意聞法願云:「所欲聞法,自然得聞。」

由上諸願可知,不簡自國他國,四十八願之行持,統攝聖淨二門一切諸行。

 

56

 

【四十八願問答】 問:四十八願攝受何種眾生為主?

 

答:四十八願弘誓妙法,其根本精神乃在攝凡為主,如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云:「一切外凡人,皆得往生。」

又道綽禪師《安樂集》云:「由佛願故,乃該通上下,致令凡夫之善並得往生。」

又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云:「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。」

故彌陀教法廣被六凡,願文隨處可見,如第一無三惡趣願,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云:「所有一切眾生,及焰摩羅界,三惡道中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皆生我剎。」此明誓言急救之對象為三毒眾生,因四聖不墮三途故,不需弘發此願。

又如第十八念佛往生願,《大阿彌陀經》云:「諸天人民,蜎飛蠕動之類,聞我名字,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,皆令來生我國。」此舉天、人、畜生三道代表六趣。 又如第十九修諸功德願,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云:「他方佛國人民,前世為惡,聞我名字,及正為道。」既言前世為惡,即知是凡非聖。

又如第三十五女人成佛願,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云:「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一切女人,若有厭離女身者。」此舉女人代表煩惱障重之凡夫。

 

57

 

【四十八願問答】 問:四十八願之化時多久?

 

答:四十八願所成就之彌陀名號,乃由法藏菩薩誓願自立,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云:「若我成正覺,立名無量壽,眾生聞此號,俱來我剎中。」無量壽乃漢文,阿彌陀為梵語。彌陀如來何故自立佛名無量壽?此即欲於無窮盡之時流,廣度三世一切眾生。三世眾生無盡故,因此悲願亦無盡,故《無量壽經》流通分云:「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,止住百歲;其有眾生,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」

又《大寶積經·無量壽如來會》云:「當令是法,久住不滅。」梵本《無量壽經》亦云:「令此教法,不使消滅,永作偉大贈物。」綜合梵漢《無量壽經》及《大寶積經·無量壽如來會》三段經文,證知,經言百歲乃表示永久之意,即滿數之詞。法滅之世,世尊一代時教,諸經皆滅,餘法不存,唯有此述四十八願之《無量壽經》,永久住世度生。此法之無上真實大利,實為世尊出世之本懷,誠如親鸞大師《教行信證·行卷》正信念佛偈所言:「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。」

據《法滅盡經》云:「《首楞嚴經》,般舟三昧,先化滅去,十二部經,尋後復滅,盡不復現,不見文字。」由此可知,釋迦如來法滅之後,仍留《無量壽經》,世尊何故特留此經,不留餘經?蓋因此經乃專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念佛妙法,是故特留念佛,久住不滅,永度眾生,此亦彰顯法藏菩薩立名無量壽之佛心本意。

 

58

 

【四十八願問答】 問:修學四十八願能證佛果嗎?

 

答:行者能否依四十八願修學證悟菩提?應依法論法端視四十八願之因願文。彌陀弘誓大願,其究竟極處,即欲令十方群萌,得證菩提,位極佛果,此悲心本懷,超世無上,可從因願文悉知,如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第一、十八、二十一、二十五、二十六、三十三等願皆言:「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不久,正是阿彌陀佛欲令得生淨土眾生快速成佛之心願佛語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梵語,漢文翻為無上正等正覺,即是菩提佛果。

又第十五願言:「一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
又第十九願言:「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
又第二十願言:「令彼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
又第二十四願言:「令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
又第二十二、二十八、二十九、三十、三十二、三十四、三十六等願皆言: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
又第三十三願言:「不久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
又第三十五願言:「皆令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
其餘諸願則皆言:「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
因願文言「不久悉成」、「一生令得」、「速得成就」、「令彼速成」,皆是彰顯法藏菩薩大悲心願,欲令眾生,往生其國,速疾成佛。淨土法門之易行疾至,當生成就,實乃源自法藏菩薩之超世大願。

 

59

 

【四十八願問答】 問:法藏菩薩誓發四十八願時之地位為何?

 

答:法藏菩薩發願時之地位,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判為:「法藏菩薩於世自在王佛所,悟無生法忍,爾時位名聖種性,於是性中,發四十八大願,修起此土,即曰安樂淨土。」聖種性乃六種性之一,據《菩薩瓔珞本業經》云:「性者,所謂習種性、性種性、道種性、聖種性、等覺性、妙覺性。」故知,聖種性即十地位。

懷感法師《釋淨土群疑論》云:「法藏比丘,如經所讚,是大菩薩,十地聖人,非是地前三賢大士。」

以上曇鸞與懷感二師咸皆認為,法藏菩薩發願時之地位乃是十地聖人,實則法藏菩薩乃久遠古佛,從本示跡,發願度眾,諸經載明,今列舉七經以作佐證:

一、依《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》云:「世尊告阿難曰:彼法藏比丘,為度十方世界一切有情,雖起超世願,修無量大行,是本久遠實成本有法身常住。」

二、依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云:「彼佛如來,來無所來,去無所去,無生無滅,非過、現、未來,但以酬願度生,現在西方。」

三、依《無邊門陀羅尼經》舉彌陀因地名為不可思議功德寶吉祥法師。

四、依《法華經》舉彌陀因地名為大通第九王子。

五、依《賢劫經》舉彌陀因地名為德華王。

六、依《如來智印經》舉彌陀因地名為慧起王。

七、依《悲華經》舉彌陀因地名為無諍念王。

如上諸經可知,法藏菩薩乃古佛之示現,一如釋迦牟尼佛早已成佛,乘願再來娑婆,示現八相成道。法藏古佛為酬願度生,數數示現發願修行,數數成佛利濟群生,吾人曠劫空過,何其哀哉!此生今時,何其有幸,得遇本願,豈可不聞信奉行,再墮苦海矣。

 

60

 

【四十八願問答】 問:法藏菩薩何故立發四十八願?

 

答:佛心密意,甚深難測,我輩凡愚,昏庸無智,實難究知,然依經所言,可窺其大意,無非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自行化他,圓成二利。今蠡測法藏菩薩願心,無量之中,略出六意:

一者成淨土故:如龍樹菩薩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莊嚴佛世界事大,獨行功德不能成,故要須願力,譬如牛力雖能挽車,要須御者能有所至。淨世界亦復如是,福德如牛,願如御者。」法藏菩薩睹見諸佛世界無量嚴淨,故超發大願,誓言國土嚴淨,超勝第一,以攝化眾生。

二者利群生故:三界眾生,煩惱無量,流轉生死,不知本有自性,可成佛道;故法藏菩薩愍此,建立淨土,令十方眾生,厭穢欣淨,得生其土,離苦得樂,圓成菩提。

三者示性體故:法藏菩薩為久遠實成古佛,親證真如自性,即是眾生一念心性,其體不二。然眾生迷倒,不覺不知,如衣裹明珠,貧女寶藏。法藏菩薩因此稱性發願,以名接物,顯示此明珠寶藏,眾生本有,令眾生了知,自心即佛,回復本來,識取家珍。

四者令聞名故:諸佛因地修道以莊嚴國土成熟眾生,各各願行不同,或重菩提大果,或重人天善利。法藏菩薩所修願行,超踰十方,即是以不可思議願行成就之果德名號,令十方諸佛如來稱揚讚歎,使十方眾生得聞、信受、稱念,往生淨土,即得無上大利。

五者教念佛故:法藏菩薩所發弘願,無非欲令眾生聞名信樂,一心念佛,得生其國,圓滿菩提,如《無量壽經》付囑彌勒文云:「其有得聞彼佛名號,歡喜踴躍乃至一念,當知此人為得大利,則是具足無上功德。」又《觀經》云:「若念佛者,當知此人,則是人中分陀利華,觀音勢至,為其勝友,當坐道場,生諸佛家。」當知,四十八願乃如來教導眾生念佛。

六者攝往生故:四十八願中,雖亦有令十方世界人天菩薩,聞名獲得現生利樂之願。然法藏菩薩深意,乃欲令九界眾生,聞名念佛,往生彼土。不但凡夫須生淨土,方能了脫生死,離苦得樂。即使二乘聖者,亦必須迴小向大,修淨土行。縱然是大乘菩薩,同樣不可不生淨土,為得無生忍,速疾成佛故,如天親菩薩《往生論》云:「欲遊戲地獄門者,必生淨土,得無生忍已,還入生死,救苦眾生。」故知,四十八願,一一願皆為攝化九界眾生,往生彼土,究竟成佛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
各種講義下載
 
信願法語錄
 
祖師開示
 
佛經法語
 
淨土偈頌法語
 
法師著作
 

show bar
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