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ucky淨土釋疑

title_icon問答1~10

編號

問與答

 

1

 

:如何證明有阿彌陀佛?

 

答:

有阿彌陀佛,可從理事證明,理者即佛聖言量,事者即往生實例,如下說明:

 

一者從佛聖言量證明:佛口金言,絕不虛假,《阿彌陀經》云:「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,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」

又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云:「爾時世尊告舍利子:汝今知否?於是西方,去此世界,過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,有佛世界,名曰極樂。其中世尊,名無量壽,及無量光如來、應、正等覺,十號圓滿。今現在彼,安穩住持,為諸有情,宣說甚深微妙之法,令得殊勝利益安樂。」

又《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》云:「西方安樂世界,今現有佛,。」

又《觀世音菩薩授記經》云:「佛告華德藏:西方過此億百千剎,有世界名安樂,其國有佛,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,今現在說法。」

又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云:「復次,舍利弗!西方去此度十萬億佛剎,有世界,名曰安樂;其國有佛,如來。」

 

 二者從往生實例證明:《佛祖統紀》記載,隋代在汶水(今四川茂縣),有兩位沙彌,同心念佛。經過五年,大沙彌先捨報,往生淨土,見到阿彌陀佛,非常欣喜慶幸,即稟報佛言:「有一位小沙彌,與我同修念佛,不知能否往生淨土?」

阿彌陀佛言:「你本來無心念佛,由於小沙彌勸導你,你才念佛往生,你現在先回去,更加認真修行淨業,三年後,你們就可以一同來此。」三年期間一到,佛與眾聖自西方來迎接,此時大地震動,天花從虛空中飄舞下來,這二位沙彌同時往生。

 

2

 

十方諸佛其數無量,何故偏念西方阿彌陀佛?

 

答:

偏念彌陀,乃彌陀之本意,第十八願說之;專念彌陀,乃釋迦之宣揚,大小二經說之。體會釋迦、彌陀二尊之意,解有五義:

 

一者令諸眾生專心故:凡夫眾生,心多濁亂,遍念諸佛,三昧難成,須專指一佛,令繫心一境,易得往生故。

 

二者彌陀本願超勝故:彌陀如來,悲願無盡,臨終現前,接引念佛眾生,乃至十念,亦得往生,他佛所無故。

 

三者唯信釋迦諸佛故:凡夫無智,不能自主,故當一心唯信佛語。稱念彌陀,釋迦處處叮嚀,十方諸佛,皆共讚歎故。

 

四者與此眾生故:眾生與佛無緣者,佛不能度,此土眾生無論老幼貴賤,皆知有阿彌陀佛,不覺失聲,皆念出一句阿彌陀佛,是知此土眾生,與彌陀有緣故。

 

五者一念即一切念故:諸佛體同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念一佛即是通念諸佛故。

以斯義故,偏念西方阿彌陀佛。

 

 

3

 

十方世界皆有淨土,何故偏勸求生西方?

 

答:

十方淨土,雖皆平等,但凡夫起心動念,妄念紛飛,剎那不止,欲歸向趣入,總需抉擇其一,否則無量淨土,漫無目標,如何趨向求往?良由心無二用,功在專一,故歸命三寶,求生淨土,要,住心取境,以凡夫有相繫心尚不可得,何況離相?是以專注一境,易得往生。如《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》云:「普廣又白佛言:世尊!何故經中讚歎阿彌陀剎,七寶諸樹,宮殿樓閣,諸願生者,皆悉隨彼,心中所欲,應念而至?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:,娑婆世界,人多貪濁,信向者少,習邪者多,不信正法,不能專一,心亂無志,實無差別,令諸眾生,專心有在,是故讚歎彼國土耳。諸往生者,悉隨彼願,無不獲果。」

又諸佛剎土,數如恆沙,得生之因,千差萬別,若不選定,如何住心立行?既需抉擇,便要比較,故道綽禪師《安樂集》即以三番比較:

 

一者彌陀淨土與此界眾生偏是有緣:《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》云:「十方佛國,皆悉嚴淨,隨願並得往生。雖然悉不如西方無量壽國。何意如此?但阿彌陀佛與觀音、大勢至先發心時,從此界去,於此眾生偏是有緣,是故釋迦處處歎歸。」

 

二者法藏菩薩於諸佛土中取善捨惡:據《無量壽經》言,法藏菩薩於世自在王佛所,具發弘願,取諸淨土,時佛為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,天人善惡,國土精粗,悉現與之,於時法藏菩薩願取西方成佛,今現在彼。

 

三者依 韋提希 夫人見諸佛土之選取:《觀無量壽經》中, 韋提希 夫人復請淨土,如來光臺為現十方一切淨土, 韋提希 夫人白佛言:「此諸佛土,雖復清淨,皆有光明,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。」

 

如上三義故,十方淨土中,安樂世界最勝,故偏求西方淨土。

 

4

 

法藏菩薩既已具說四十八願內容,何故又別立三重誓偈?

 

答:

四十八願之內容,其義廣多,故以三重誓偈攝之,以為綱要,令人聞之,極易了知四十八願之心要,體解法藏菩薩之用意,略有以下三由:

 

一者為顯示超世大願:四十八願雖皆法藏菩薩悲心大願,但未明顯示超世大願,若就一一誓願分別來看,於諸佛之誓願中亦是常有,是故難顯彌陀大願超世之處,今於三重誓偈起首即說:「我建超世願」,是表明四十八願乃不共諸佛之大願。

 

二者為彰顯他力迴向:若僅四十八願言,他力迴向之義並不明顯,故在此三重誓偈中,明述「不為大施主,普濟諸貧苦」,《大寶積經•無量壽如來會》云:「心或不堪常行施,廣濟貧窮免諸苦,利益世間使安樂,不成救世之法王。」此即顯示往生淨土之因,在於彌陀如來之他力迴向,亦即主動救度,如慈母之呵護愛子,似良醫之急救重患。

 

三者為請求現瑞證誠:四十八願中,一一誓願皆言「不取正覺」,用意在於掃除眾生之疑慮,凡夫之疑心深重,僅以四十八願恐難除疑慮,故再說三重誓偈,請求天地之現瑞、天神之落花,證明其真實旨意,果然法藏菩薩說此頌已,應時普地六種震動,天雨妙花,以散其上,自然音樂,空中讚言「決定必成無上正覺」。

 

 

5

 

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,應居惡世救苦眾生,何故願生淨土專為自利?

 

答:

願生淨土者,非只自利,若不生淨土,難有道力救苦眾生。經言若菩薩已得無生法忍,方許混俗度生,隨意遊化;如其未得,必須常不離佛,忍力成就,方堪處三界內,於惡世中救苦眾生。如龍樹菩薩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不應離母,又如行道不離糧食,如大熱時不離涼風冷水,如大寒時不欲離火,如度深水不應離船,譬如病人不離良醫;菩薩不離諸佛過於上事。何以故?父母、親屬、知識、人、天王等,皆不能如佛利益;佛利益諸菩薩離諸苦處,住世尊之地。以是因緣故,菩薩常不離佛。」

 

良以惑業習氣未盡,忍力不足,歷遇惡緣,必阻修進,自救尚難,況救他人?假令得生人中,聖道難得;或因修福,得作國王,富貴自在,縱遇善知識,不肯信用,廣造眾罪,乘此惡業,墮落三途,受苦無量。下愚凡夫業深障重,若居此惡世欲救他人,正如不固之舟船,欲救濟多人於海難,有自他俱溺之險,故龍樹菩薩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具縛凡夫,有大悲心,願生惡世,救眾生者,無有是處。」何以故?惡世界煩惱強,自無忍力,心隨境轉,聲色所縛,自墮三途,焉能救苦眾生?

 

又天親菩薩《往生論》云:「欲遊戲地獄門者,往生彼國,得無生忍已,還入生死,教化地獄受苦眾生。」故知,願生淨土,方為以大悲為業,而且隨釋迦之發遣,順彌陀之招喚,唯信佛語,乃真佛弟子。

 

 

6

 

往生之道,非唯一法,臨終之日,勸令念佛,不教餘法,有何義也?

 

答:

命終之人,偏教念佛,以七義勝,不教餘法。七義者何?一者殊勝,二者字少,三者易行,四者滅罪,五者緣深,六者來迎,七者必生。說明如下:

 

一者殊勝:一切凡聖,若人若法,無過於佛,最尊最勝,二障斷盡,萬德周圓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,悲愍眾生,過踰一子,是諸有情大歸依處,故須至誠稱念佛名。

 

二者字少:諸善行中,唯此念佛一法,言辭最少,餘諸法門,悉皆廣多,臨終之日,病苦臨身,命在須臾,豈能修諸多法?

 

三者易行:於諸修行法門之中,唯此念佛,最易修習,將終之際,百苦纏身,氣力衰微,萬事具捨,勸令念佛,猶恐不成,更說餘門,誠難學習,故以易法,教彼令修。

 

四者滅罪:此專念佛,口稱心念,易行易修,功高德盛,至誠一念,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永絕三途,永無苦報。

 

五者緣深:阿彌陀佛遠劫以來,與此土眾生結緣深重,有於供養,見聞隨喜,同行等緣,乘此宿因,一心稱念,尋聲則救,得生淨土,超凡入聖。

 

六者來迎:眾生念佛故,罪垢除滅,彌陀報佛,乘本誓願,與諸聖眾,親自來迎,剎那之間,得生淨土,證無生忍,餘法不然,故須念佛。

 

七者必生:彌陀如來誓第十八願云: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」故知,念佛欲生,必定往生。

 

以此七義,勝諸法門,故勸眾生,臨終念佛,得生淨土,不教餘法,為必生故。

 

 

7

 

念佛有何利益,請列舉聖教佐證?

 

答:

念佛利益,無量無邊,經典所言,豈能廣陳,略舉六點以攝其餘,即:一者得福無量,二者除卻三障,三者滅生死罪,四者佛自來迎,五者菩薩影護,六者當成佛道。

 

一者得福無量: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云:「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,一心信樂,持諷誦念,當起廣遠無量歡喜,安立其意,令使真諦十萬億信心,念斯如來,其人當得無量之福,永當遠離三塗之厄。」

 

二者除卻三障:《禪祕要法經》云:「爾時世尊告禪難提及敕阿難:汝等當教,未來眾生,罪業多者,為除罪故,教使念佛;以念佛故,除諸業障、報障、煩惱障。」

 

三者滅生死罪:《觀無量壽經》云:「如是至心,令心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;稱佛名故,於念念中,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」

 

四者佛自來迎:《十方千五百佛名經》云:「阿彌陀佛:聞名,一心信樂,誦念歡喜,得無量福,離三惡道,臨終至念,佛自來迎。」

 

五者菩薩影護:《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》云:「若有眾生,深信是經,,願往生者,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即遣觀世音菩薩……,是二十五菩薩,擁護行者,若行若住、若坐若臥、若晝若夜,一切時,一切處,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。」

 

六者當成佛道:《觀佛三昧海經》云:「我與賢劫諸大菩薩,因是念佛三昧力故,得一切智,威神自在。如是十方無量諸佛,皆由此法成三菩提。」

 

 

8

 

何故阿彌陀佛又稱十二光佛,其義為何?

 

答:

諸佛名號,乃表顯諸佛之真如體性,及其廣大圓滿之功德,取證不同,或因或果,或性或相,或悲或智,或願或行。阿彌陀佛成就光明無量願,其威神光明,最尊第一,為讚歎其光明之智體及德用,故分立十二種稱號,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是故無量壽佛,號:無量光佛、無邊光佛、無礙光佛、無對光佛、炎王光佛、清淨光佛、歡喜光佛、智慧光佛、不斷光佛、難思光佛、無稱光佛、超日月光佛。」

又《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》云:「其名曰:佛,遍覺三明無邊光佛,智道三明無礙光佛,六真理智三明無對光佛,色善三明光炎王光佛,一覺三明清淨光佛,普門三明歡喜光佛,入慧三明智慧光佛,光色三明不斷光佛,明達三明難思光佛,五德三明無稱光佛,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。」

十二光佛名義,續法法師《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》云:「無量者,實智照理,無限量故。無邊者,權智照事,無邊際故。無礙者,慈光與樂,無障礙故。無對者,悲光拔苦,無敵對故。炎王者,光音應化,得自在故。清淨者,離垢清淨,發光明故。歡喜者,令他受用,生大喜故。智慧者,以大智慧,破諸惑故。不斷者,常光不斷絕故。難思者,本光不思議故。無稱者,涌百寶光,不可稱故。超日月者,放一切光,超日月故。俱名光者,因中念本覺佛,發明心光;果上成妙覺佛,現起身光故。」

 

 

9

 

諸佛名號皆可稱念,何故專念彌陀一佛?

 

答:

天台慶文法師云:「良由佛名從真應身而建立故,從慈悲海而建立故,從誓願海而建立故,從智慧海而建立故,從法門海而建立故。若但專稱一佛名號,則是具稱諸佛名號,功德無量,能滅罪障,能生淨土,何必生疑乎?」

又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記載彌陀佛名由法藏誓願自建而成,其誓言:「我若成正覺,立名無量壽,眾生聞此號,俱來我剎中。」依此法藏誓願成就之洪名德號,能生西方剎土,且專稱一佛則具稱諸佛,何必捨簡就繁,稱念多佛名號?以斯義故,專念彌陀佛名。

又《觀無量壽經》云:「見無量壽佛者,即見十方無量諸佛,得見無量諸佛故,諸佛現前授記。」既見阿彌陀佛,即見十方無量諸佛,得諸佛授記。何必捨一就多,稱念多佛名號?以斯義故,專念彌陀佛名。

又善導大師《觀念法門》云:「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,彼佛心光,常照是人,攝護不捨,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。」

又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云:「佛光普照,唯攝念佛者。」故知,專念彌陀,得佛光攝護不捨。以斯義故,專念彌陀佛名。

又龍樹菩薩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,墮惡道中,歷無量劫。雖修餘行,不能滅罪;後遇知識,教念阿彌陀佛,乃得滅障,超生淨土。」故知,稱念阿彌陀佛,能滅餘行不能滅之罪。以斯義故,專念彌陀佛名。

又蓮池大師《阿彌陀經疏鈔》云:「彌陀萬德之名,無一願不包羅,無一行不體備,無一佛不貫徹。」故知,彌陀佛名,萬德之本,統攝萬善,備諸願行,貫徹諸佛。以斯義故,專念彌陀佛名。

又《省庵法師語錄》云:「八萬四千法門,六字全收;一千七百公案,一刀斬斷。」故知,彌陀佛名,卷之六字,展之萬法,圓收圓超一切法門。以斯義故,專念彌陀佛名。

 

 

10

 

如何憶佛念佛,與阿彌陀佛相契相應?

 

答:

「憶」字從心,就字義解,即心中之意,是故唯指心念。「念」字亦從心,就字義解,即當下念頭,是故或指心念,或指口念。慧遠大師《十地義記》云:「攝法在心,故名憶念。」故憶佛念佛,必須與彌陀心心相契,感應道交,方能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。佛號乃法藏菩薩不思議願行功德所成就,故心信本願,口念名號,信行一體,內外一如,即與彌陀相契相應。是以一發信心,即標名於金池;一稱聖號,便投種於蓮胎。

卓吾大師《淨土決》云:「所謂念佛者,非口念之念,乃心念之念也。心之所念者,想之所注也,志之所趨也,愛之所鍾也,情之所繫也,思之所極,而謀之所必得也。……人之念頭,所繫最急,如水之必赴海,如火之必炎上,如利刃之必傷,如毒藥之必死,無空過者。念佛之念,亦如是也,則雖不念一聲佛,固終日念佛也。若或將信將疑,未知的有西方與否,則雖念佛以為功課,千聲以為法則,亦徒勞耳。全不信佛是眾生之母,無有母不憶子之理,只愁子不念母耳,茍一心念母,則母即在於子前,只是肉眼看不見耳,何待他日而後見,又何待他日而後往耶?」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
各種講義下載
 
信願法語錄
 
祖師開示
 
佛經法語
 
淨土偈頌法語
 
法師著作
 

show bar
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