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ucky淨土釋疑

title_icon問答11~20

編號

 

問與答

 

11

 

: 請述以彌陀光明名號因緣得生之理?

 

答:

佛法雖浩博深奧,不離因緣果報,蓋一切諸法之形成,因為能生,果為所生。念佛眾生以彌陀名號為因,光明為緣,因緣和合,必生果報,自然往生淨土。如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云:「言弘願者,如《大經》說,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。」

 

又懷感大師《釋淨土群疑論》云:「善惡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。」此即凡夫念佛為因,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緣,得生淨土為果。機之起行為能感,佛之來迎為所應,能所一如,感應道交,機法相契,念佛得生。

 

光明名號因緣,略稱光號因緣,本是彌陀願力,攝化眾生之法。如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云:「佛所證平等是一,若以願行來收,非無因緣。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,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,但使信心求念,上盡一形,下至十聲一聲等,以佛願力,易得往生。」

 

故知,彌陀佛名號圓具萬德,為能生之因(如父);其光明照耀十方念佛行人,為所生之緣(如母),故能接引念佛行人至極樂淨土。如《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》云:「是故,有情之類,縱令在人中,以宿報故,或聾盲喑啞,愚痴狂惡,以其佛光明名號因緣,皆得解脫;或在三途勤苦之中,受苦無間,以其佛光明名號因緣,皆蒙解脫。」

 

12

 

彌陀光明無量,照十方國,所照眾生為何?

 

答:

據佛經祖論,阿彌陀佛光明攝受念佛人,如《觀無量壽經》云:「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,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;一一好中,復有八萬四千光明;一一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」

 

又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云:「佛光普照,唯攝念佛者。」

又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云:「彌陀身色如金山,相好光明照十方,唯有念佛蒙光攝,當知本願最為強。」

又善導大師《觀念法門》云:「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,彼佛心光,常照是人,攝護不捨,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。」

又善導大師《般舟讚》云:「相好彌多八萬四,一一光明照十方,不為餘緣光普照,唯覓念佛往生人。」

 

又天如禪師《淨土或問》云:「受持佛名者,現世當獲十種勝利:一者晝夜常得一切諸天、大力神將、河沙眷屬,隱形守護。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薩,如觀世音等,及一切諸菩薩,常隨守護。三者常得諸佛晝夜護念,阿彌陀佛常放光明,攝受此人。」

 

由上諸言,可知彌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,大作佛事,唯在尋覓攝取念佛之人。凡念佛者,自然攝歸淨土,度脫生死,此非吾人稱念名號之功,全憑彌陀誓願攝取之力,如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云:「我若成正覺,立名無量壽,眾生聞此號,俱來我剎中。」

又《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》云:「阿彌陀佛光明,名聞八方上下,無窮無極,無央數諸佛國,諸天人民,莫不聞知,聞知者,莫不度脫也。」

 

13

 

四種念佛之說,何人所倡,其義如何?

 

答:

乃華嚴宗五祖宗密大師所倡,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》云:「欲違生死之惡緣,須順菩提之正路,故須念佛,然念佛一門,修行之要津,攝心之關鍵,因此略明念佛之義,言念者,明記不忘為義,體即是慧,今名念者,即鄰近彰名也。然念佛不同,總有四種:一、稱名念,二、觀像念,三、觀想念,四、實相念。」其義如下:

一者稱名念佛:即聞說佛名,一心稱念,不論行住坐臥,不分時處諸緣,專心一致,由少而多,如是行持,歲月既久,功夫用深,則念念不斷,純一無雜。如《阿彌陀經》云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。」

 

二者觀像念佛:即設立佛像,注目觀瞻,口稱佛名,伏諸妄念,則自性本佛,從而顯現,如是功夫用深,則念念不斷,純一無雜。如《大寶積經》記載,佛因中為大精進菩薩,因見比丘畫佛形像,發心出家,觀此畫像,成就五通,得普光三昧,見十方佛。

 

三者觀想念佛:即以我心眼,想彼如來相好光明,或觀三十二相中之一相,或觀全身,觀想純熟,定境相應,則三昧現前,明見佛相。

 

四者實相念佛:即觀佛法身,非有非空,中道實相之理,亦即觀一切法之真實相,乃無形無相,猶如虛空,而心及眾生,本來平等。如是觀念,即是真念,念念相續,則三昧現前,證得實相。如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云:「一心繫念,思惟諸佛平等法身,一切善根中,其業最勝。」

 

此四種念佛,各隨根器,從淺至深,下手雖異,得果全同。稱名至理一心不亂,觀像至心定佛現,觀想至覺觀雙亡,同歸實相,所得三昧,皆名念佛三昧。

 

14

 

彼土蓮花大小,何以相去甚遠?

 

答:

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淨,因它生長於污泥,綻開於水面,有出污泥而不染之涵義。蓮花開放於炎熱夏季的水中,炎熱表示煩惱,水表示清涼,亦即在煩惱的人間,帶來清涼的境界,此是蓮花所表徵之美德。是故譬喻從煩惱得到解脫往生淨土之人,皆是蓮花化生的。三界眾生以淫欲而托生,淨土聖人則以蓮花而化生,因此蓮花表示清淨的功德和清涼的智慧。

 

而彼土蓮花大小,乃因十方念佛眾生,修行勤惰不等,故所感蓮花大小不一。人間若有眾生,聞說淨土法門,信願持名,則西方淨土七寶池內,即時生一蓮蕊,並標名於上,淨穢二土,因果同時,如法照大師《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》云:「此界一人念佛名,西方便有一蓮生,但使一生常不退,此花還到此間迎。」

 

此土行人若精進念佛,彼土蓮花則漸而茂盛,光色漸明;如退失道心,或另學他法,則蓮花漸枯,光色漸暗。倘一生不退,修持到底,則臨命終時,彌陀現前,接引往生,即生蓮池中,名為托質蓮胎。以九品蓮花為父母,清淨受生,花開見佛,是故,蓮花乃卸凡身之玄宮,安慧命之神宅。

 

15

 

萬法唯心,何以見二土有苦樂,生佛有來去?

 

答:

土之所以有苦樂,即因心相有垢淨;生之所以有來去,即因心性有迷悟。如是垢淨迷悟,總不離乎法界,故言心外無法。凡聖之心,雖理體不異,平等一相,但事用各殊,天淵之別。聖者淨悟,生死自如,不苦不樂,不來不去,乃就性體而說空;凡愚垢迷,輪迴三界,有苦有樂,有來有去,是就相用而言有。蕅益大師《阿彌陀經要解》云:「彌陀聖眾,不來而來,親承接引;行人心識,不往而往,托質寶蓮也。」

 

傳燈大師《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》云:「眾生以一心持名為感,彌陀以拔苦與樂為應。拔苦之道本於悲,與樂之道本於慈。悉係天性相關,毫非勉強。行人則以事理體一,生佛原同之道為感;彌陀則以無緣之慈,不謀而應之道為應。豈非彌陀,以不來而來,來此娑婆,接引行人;行人以不往而往,往彼極樂,覲禮彌陀。」

 

16

 

淨宗諸祖皆主張專修念佛嗎?

 

答:

根據諸祖著作,未考者不知,可考者如下:

一者二祖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云:「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,望佛本願,意在眾生,一向專稱,彌陀佛名。」

 

二者四祖法照大師《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》云:「人命無常如剎那,永劫沉淪惡趣多,急急須專念彼佛,共汝相將出愛河。」

 

三者八祖蓮池大師《阿彌陀經疏鈔》云:「專持者,眾生學佛,亦有無量行法,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該之,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,心該百行,四諦、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恆沙微塵,一切行門,攝無不盡。」

 

四者九祖蕅益大師《阿彌陀經要解》云:「原夫諸佛憫念群迷,隨機施化,雖歸元無二,而方便多門。然於一切方便之中,求其至直捷、至圓頓者,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。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,求其至簡易、至穩當者,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。」

 

五者十祖截流大師《勸發真信文》云:「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、名字佛,彌陀是究竟佛。性雖無二,位乃天淵。若不專念彼佛,求生彼國,必至隨業流轉,受苦無量,所謂法身流轉五道,不名為佛,名為眾生矣。」

 

六者十一祖省庵法師《語錄》云:「一句彌陀,頭則公案,無別商量,直下便判,如大火聚,觸之則燒;如太阿劍,攖之則爛。八萬四千法藏,六字全收;一千七百公案,一刀斬斷。」

 

七者十二祖徹悟禪師《語錄》云:「一句彌陀,要在行專,單提一念,斬斷萬緣。」

 

八者十三祖印光大師《文鈔續編》念佛懇辭序云:「蓋念佛法門,雖遍攝禪、教、律、密諸法,在凡夫地修持,固當以純一不雜為本也。」

 

由此觀之,念佛一法,佛經祖論,大多力主,專心行持,切忌夾雜,誠如覺明妙行菩薩《西方確指》云:「大凡修淨土人,最忌是夾雜。何謂夾雜?即是又諷經,又持咒,又做會,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,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,卻是夾雜也。既夾雜則心不專一,心不專一,則見佛往生難矣。」

 

17

 

死了與往生有何不同?

 

答:

大凡人死了,若自己不念佛,又無家屬或善知識之助念,自然隨業流轉六道之中,此是輪迴生死,不能稱為往生。從娑婆世界前往彌陀淨土,謂之往;化生於彼土蓮花中,謂之生。《法華經》云:「即往安樂世界,阿彌陀佛,大菩薩眾,圍繞住處,生蓮花中,寶座之上。」故知,具備下列五點要件,方謂往生。

 

一者往生之處所是淨土世界,如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必得超絕去,往生安樂國,橫截五惡道,惡道自然閉。」

 

二者往生之方法是蓮花化生,如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若有眾生,明信佛智,乃至勝智,作諸功德,信心迴向。此諸眾生,於七寶花中,自然化生,跏趺而坐。」

 

三者往生之業因是念佛修行,如《觀無量壽經》云:「若念佛者,當知此人,則是人中芬陀利花;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為其勝友,當坐道場,生諸佛家。」

 

四者往生之業果是永生不死,如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聲聞、菩薩、天人之眾,壽命長短,亦復如是,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也。」

 

五者往生之業成是平生決定,如《觀無量壽經》云:「韋提希及五百侍女,聞佛所說,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,得見佛身,及二菩薩,心生歡喜,歎未曾有,豁然大悟,逮無生忍。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願生彼國,世尊悉記,皆當往生,生彼國已,獲得諸佛現前三昧。」

 

18

 

何謂本願?

 

答:

指因位之誓願,全稱本弘誓願,又作本誓、宿願,即諸佛因中未成佛果以前為救度眾生所發起之誓願,於因位發願至今日得其果,故對果位而稱本願。

 

本願有二義:一者因本:對果末言,即因位之誓願,如彌陀四十八願之每一願皆是本願。

二者根本:對枝末言,即眾多誓願中之根本誓願,如彌陀四十八願中,諸祖皆以第十八願為根本誓願。

諸佛如來因中立願,略有二種:一為總願,一為別願。

 

總願者,一切菩薩悉發菩提心,以堅毅弘誓救度眾生,斷除煩惱,累積德行,期證佛果,此稱總願,如四弘誓願,一者眾生無邊誓願度,二者煩惱無盡誓願斷,三者法門無量誓願學,四者佛道無上誓願成。一切菩薩,通發此願,趣向菩提,無有異路。

 

別願者,諸佛菩薩,化他利人,志趣心願,各各不同,如《悲華經》所言釋迦牟尼佛之五百大願、《藥師經》所言藥師佛之十二大願、《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》所言彌勒菩薩奉行之十善願、《普賢行願品》所言普賢菩薩之十大行願等,皆為別願。 今彌陀別願,指阿彌陀佛所立之誓願,阿彌陀佛在往昔為法藏比丘時,立下誓願救度一切眾生,起行成就是願方得成佛;此誓計有四十八願,稱為彌陀本願。又彌陀別願超過諸佛別願,故《無量壽經》言「我建超世願」,又言「發願踰諸佛」,是以彌陀別願名為超世別願,亦名別意弘願。

 

此外,為本願所救濟之對象者,稱為本願正機,即指末代濁世眾生。本願所誓行之念佛,稱為本願念佛大行。

 

19

 

念佛人如何破疑生信,相應往生報土?

 

答:

信與疑,如明與暗不能並在,似水與火無法共存,故破疑必生信。淨宗修學之首要在不疑,故世尊於《無量壽經》再三勸信,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彌勒當知:其有菩薩,生疑惑者,為失大利,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。」

 

又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,要當過此,聞是經法,歡喜信樂,受持讀誦,如說修行。」

又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吾今為諸眾生,說此經法,令見無量壽佛,及其國土一切所有。所當為者,皆可求之,毋得以我滅度之後,復生疑惑。」

由知,世尊殷勸我們之苦口婆心溢於字裡行間,真是令人感動萬千。

又《無量壽經》第十八願成就文言:「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。」

又《大般涅槃經》云:「一切眾生,以聽法故,則具信根。」

又《大集法門經》云:「聞法歡喜,心生淨信。」

又智圓大師《涅槃經疏三德指歸》云:「由有信故聽法,聽法必生信。」

又蓮如上人《一代記聞書》云:「即使再怎樣地不信,若繫心聽聞,因慈悲故,終可獲信。」

 

故知,聽聞本願妙法能開發信心,信生疑滅,如明來暗去,似水來火滅,一體成就。

如《無量壽經》本願成就偈云:「其佛本願力,聞名欲往生。」

 

又《無量壽經》付囑彌勒文云:「其有得聞,彼佛名號。」

又《無量壽經》本願成就文云:「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。」

又《大阿彌陀經》云:「諸天、人民、蜎飛、蠕動之類,聞我名字。」又第二十願文言:「十方眾生,聞我名號。」

又《大寶積經•無量壽如來會》云:「聞無量壽如來名號,能發一念淨信。」

又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云:「眾生聞此號,俱來我剎中。」

又《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》云:「聞信其名號功德,即時入正定位。」

 

上列經文,皆用「聞」,不用「稱」、「念」,即表示對本願名號必須生信,不可起疑。蓋「聞」字,梵文具有二義,即聽聞、信受,此二缺一,則非聞也,意即聞已信心發起、信受佛願之意。從梵文細緻的文法言,聞、信是有其次第的,即先耳聞心聽、聞已之後信心發起。如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云:「聞說淨土法門,心生悲喜,身毛為豎,如拔出者。」此即聞說淨土法門,心生悲喜,是謂聞信,若無聞信之內涵,何以會心生悲喜?如法然上人之「高聲念佛,感悅徹髓,落淚千行。」是其一例。又蓮池大師謂「喜悲交集,感極呼號,聲震三千大千世界。」是其二例。

 

凡心如濁水,佛心如淨珠,淨珠入濁水,水變為清;佛心入凡心,心變為信。佛心起佛願,佛願成佛號,佛號具佛力,眾生稱念,佛力自然運作,法體起用,光明遍照,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,此即名號之功能。如火燒物,自然毀壞,此即火燄之功能。本願名號,在心為信,口稱為行,既具信心,則必有行,信行一體故,內外一如故。

 

20

 

彌陀本願,攝凡為本,有何根據?

 

答:

彌陀本願別諸佛教,若不以攝凡為本,何稱別意弘願?經論根據斑斑可考如下:

 

一、《無量壽經》云::「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;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諸有就是三界二十五有的凡夫,凡夫得聞彌陀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如此易行疾至,確實不可思議,於此正顯念佛法門之奇特微妙,攝機廣大。

 

二、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舉第一願云:「世尊!我發誓言,願如世尊,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所居佛剎,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,所有一切眾生,及焰摩羅界,三惡道中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皆生我剎,受我法化,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一切皆得身真金色。」故知,阿彌陀佛本願,攝機以六凡為本。

 

三、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云:「明知下品凡夫,但令不誹謗正法,信佛因緣,皆得往生。」此意正顯下品凡夫之所以能往生,乃是信佛因緣,正如善導大師《般舟讚》云:「不蒙彌陀弘誓力,何時何劫出娑婆。」

 

四、道綽禪師《安樂集》云:「彌陀淨國,位該上下,凡聖通往者,今此無量壽國是其報淨土,由佛願故,乃該通上下,致令凡夫之善並得往生;由該上故,天親、龍樹及上地菩薩亦皆生也。」故知,彌陀淨國,凡聖皆得往生。

 

五、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云:「如來說此十六觀法,但為常沒眾生,不干大小聖也。」

又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云:「又看此《觀經》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,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,但以遇緣有異,致令九品差別。何者?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,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,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。」

 

又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云:「今以一一出文顯證,欲使今時,善惡凡夫,同沾九品,生信無疑,乘佛願力,悉得生也。」

 

善導大師之說,上契聖心,下符群機,實大有功於淨土,是故中日諸師多宗此說,如觀徹大師《無量壽經合贊》云:「第十八願十方眾生,三輩眾生,皆是具縛凡夫,是其機也。」後又云:「如元曉云:四十八大願,初先為凡夫,後兼為三乘聖人。故知,淨土宗意,本為凡夫,兼為聖人也。」此說之要妙,在於直顯如來度生無盡之悲願,掃盡凡夫疑退之心,普令正信此法,發心念佛,乘佛願力,悉得往生。

念佛法門,廣被諸根,無機不攝,如蕅益大師《阿彌陀經要解》云:「上上根不能逾其閫,下下根亦能臻其域。」

 

又蓮池大師《阿彌陀經疏鈔》云:「盡攝利鈍諸根,悉皆度脫。」

又蓮池大師《阿彌陀經疏鈔》云:云:「但持佛名,必生彼國,則或高或下,或聖或凡,乃至或信或疑,或讚或毀,知有彼佛,便成善根,多劫多生,俱蒙解脫。」

由此可知,不論男女老少,富貴貧賤,上智下愚,久修初習,宿根利鈍,善惡差別,只要能生深信,因信發願,從願起行,一向專念,必定往生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
各種講義下載
 
信願法語錄
 
祖師開示
 
佛經法語
 
淨土偈頌法語
 
法師著作
 

show bar
button